乡土散文|打土坷垃仗 70、80后的儿时游戏!

2024-11-26 09:55:46  来源:原创--张思国 新乡土文学转载厍红英
分享到:

  打土坷垃仗是我童年时期最经常、最喜爱、最受益的户外游戏。时光飞逝,虽然这是我四十年前的事了,但任何时候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激情满怀、热血沸腾。

 

  故乡在鲁西南大平原,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遍地有晒干或风干之后的泥土块“土坷垃”,硬度不大,蓬松易碎,砸在人身上只要不是眼睛、鼻子等部位,通常也不会有大碍,还有那广阔的田野及纵横交错的河沟渠塘等,为我们童年打土坷垃仗提供了天然场所。那时候,我们因打土坷垃仗贪玩忘了回家吃饭、顾不上割草、丢了东西等是常有的事,事后也难免被父母重则揍一顿轻则责骂一场,也使我和小伙伴都有了一个完整的童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故乡的农村出生长大,在生产队大集体时代末期度过了缺吃少穿的童年时光。那也是农耕时代末期,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种地吃饭,物质和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但农村广阔天地就是我们农村孩子散养长大的天然大舞台,我们在那片黄土地的怀抱里简单快乐地成长,摸鱼捉虾玩泥巴,割草种地早养家,故乡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我们童年时光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在深秋和冬季的农闲时期,正是我们打土坷垃仗的好时节,尽情地发泄“七岁八岁半,鸡狗都来嫌”的过盛精力,过一过露天电影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或仗剑走天涯的武林大侠的梦想瘾。

  打土坷垃仗简便易行、灵活多样、对抗性强,容易激发起我们争强好胜的欲望和斗志。打土坷垃仗的形式,少则两个人进行躲猫猫式地单兵对抗,通常是七八个孩子进行战斗级对抗,少数是同村的小孩子帮派之间为争地盘进行战役级对抗,极少数是两个孩子进行大兵团级对抗。打土坷垃仗的人员主是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也有少数女孩子“巾帼不让须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力气不大扔土坷垃的杀伤力小,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模仿力强,也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和高度难度。若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再去打土坷垃仗,难免被父母责骂或被父老乡亲们笑话,认为是“脑子不灵光”“不上路子不着调”“缺心眼犯二”的人。

  我们村东侧离京杭大运河约两公里,村北有一条小河,村西北、西南、东南各有一个池塘,都有壕沟或干渠将它们串联相通,四通八达。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全靠肩扛手挑人工开挖的小河、壕沟和修建的干渠等,像一条条血管将村与村连接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有效抵御了故乡春冬季干旱和夏秋季洪涝的自然灾害。故乡平原广阔,修建的田间干渠一般高于地面,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向离河沟水源较远的田地输水抗旱,而河流、壕沟、池塘主要是用于排涝或蓄水。当然,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就我们打土坷垃仗的最佳场地。

  我们打土坷垃仗的主战场有两个,一个地方是京杭大运河西河堤,河堤长长,植被茂盛,适合两个村的孩子打土坷垃仗时,败方人员容易逃跑不当俘虏不“臣服”,但走亲戚时肯定会被胜方人员笑话。另一个地方是村北的东西方向的小河与南北方向的壕沟交会处,有一座南北桥和一条跨越壕沟的东西干渠,河沟渠纵横交错,容易模仿电影里的战役级作战、舍身炸桥、搞偷袭等故事情节打土坷垃仗,在这里我们组织了不下于十几场的土坷垃仗。在其它如村周边的池塘、柴火垛等地方,我们也经常进行战斗级的土坷垃仗等。

  故乡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十分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讲究“忠孝仁义”,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浓烈家国情怀。故乡也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造就了故乡人崇仁尚义、弘扬大德的鲜明品格,自古以来就有敢于斗争的血性和基因。我们村不到一千口人,父老乡亲朴实厚道,乡风纯朴,没有恃强凌弱现象,除了家族关系以外,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一直和谐相处安稳过日子。我村小孩子主要分为村东和村西两大帮,虽然两帮都自封为本村老大互不服气,但平时“井水不犯河水”,守着各自的地盘玩耍,倒也相安无事。

  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村民缺吃少穿甚至“瓜菜代”,文化娱乐活动内容极为贫乏,农闲时期娱乐活动主要是看人民公社放映队到各村巡回放露天电影、听“瞎腔”(盲人到村里说书唱戏七八天,最后到各家讨要点粮食、干粮为报酬)等。小孩子模仿能力强、精力旺盛,特别是受露天电影里战斗片和武打片的影响,经常模仿《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少林寺》《霍元甲》等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打土坷垃仗。

  最常见的土坷垃仗是本帮的小孩子进行战斗级游戏,由老大把人员分成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两队进行,通常正面角色队的人员比较强壮、反面角色队的人员瘦弱,而且老大亲自担任正面角色队队长,所以还没开始胜负结果就已定。战役级的土坷垃仗是同村不同帮的小孩子之间的友好切磋交流,人数少实力弱的那帮小孩子即使内心不情愿也要充当反面角色队,以免出现正面角色队被打败的问题。以上土坷垃仗十分讲究规则和规矩,在打土坷垃仗过程中被打中头部或心口窝必须要“装死”,打中胳膊或腿部必须要“受伤”,不能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否则会被大家看不起,而且小孩子爱憎分明,都不愿同不讲诚信的人一起玩。有时两帮小孩子之间打土坷垃仗时,还互派“观察员”全程跟进相互监督,确保比赛结果公平公正。

  战争式的土坷垃仗主要是因两帮或两村小孩子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引发的,而且结果必须见高低。小孩子在学校课间玩耍,或去田里割草、到水沟戽水捉鱼等抢地盘,还有的一方丢了东西被对方捡到不还等,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小摩擦或冲突,吵一架甚至打一架,吃亏者感到憋屈。人在江湖,谁没几个“靠山”。吃亏者所在帮老大认为有损梁山好汉后代的面子,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就召集本帮小伙伴商量如何讨个说法,主要是模仿《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派人“下战书”相约打土坷垃仗一决高低。虽然那时我们年龄小,但很讲信义和江湖道义,两帮打土坷垃仗时都是倾全帮之力去努力一搏,打输的一帮向打赢的一帮赔礼道歉,并承认其老大地位,在与其它村孩子交往时坚决服从老大的领导和指挥。当然,输的一帮“卧薪尝胆”,组织成员经常抓紧苦练投掷土坷垃的力度和准头,期待下一次约架时能取胜赢得老大地位。

  若是两个村的孩子发生纠纷或矛盾打土坷垃仗时,实力强的一方把对方打跑就行,被抓到的败方“俘虏”要么磕头认输,要么吐口唾沫向天发誓不再为敌后才被放回。“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长辈”,当“俘虏”下跪是奇耻大辱,所以两个村的小孩子打坷垃仗时,经常会出现实力弱的那帮老大看到“战场”形势不妙就率队逃跑、成员怕当“俘虏”怯阵逃脱的现象。

  那时,打土坷垃仗是最土最简陋最本色的游戏,也不用花钱,但我们是很认真很讲信誉的,就像现在的联合国禁用核武器一样,绝对禁用石头、砖头或瓦块等,力求最佳游戏效果,其紧张和兴奋程度是现代电子游戏所不能相比的。我们只要看到露天电影中的新情节,第二天就兴奋地模仿着打土坷垃仗,还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武打与战争片的情节融合起来,创造“神剧”。打土坷垃仗还要有故事情节,如我们模仿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电影的情节,成立“指挥部”,本帮老大自然充当司令,再任命连长、排长什么的,还安排人员侦察敌情和站岗放哨,甚至还有“叛徒”或“汉奸”角色,充分利用地形搞伪装,编柳条帽或茅草帽戴在头上,收集大大小小的土坷垃充当“弹药”……当小伙伴们兴高采烈的做好战斗准备之后,土坷垃仗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特别是看了露天电影《小兵张嘎》后,我们把打土坷垃仗演绎到了极致。我们央求村里的木匠、农具修理匠制作木枪、木刀、洋火(火柴)枪、红缨枪等,到老师办公室偷偷地倒点红墨水,有的小伙伴拿来爷爷奶奶的长衫大褂、旱烟袋或水烟袋,再加上农村现成的地排车、独轮车、草帽、锄头等,“备战”很自然很完善。而且,我们在打土坷垃仗过程中,那种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不怕苦不怕疼的专注勇敢精神还是很感人的,即使有的小伙伴一时不小心脚踏进结了薄冰的烂泥水坑,或根本不当回事,或脱下鞋倒出鞋窝子里面的泥水,装进干土吸吸里面的水,再把土磕打出来,穿上鞋子继续勇敢地冲锋,直到游戏最终结束。

  我们的土坷垃仗打得热火朝天,时常引得路人围观,甚至有个别“犯二”的成年人忍不住参与进来“指点”我们。天经常不遂人愿,有时我们在户外玩得越热闹尽兴,回家后可能被揍得越鬼哭狼嚎。“七岁八岁半,鸡狗都来嫌”,我和小伙伴的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差,玩的花样一个比一个多,家长们恨铁不成钢,经常斥责我们说,你们快作上天了,要是把玩的心思和劲头用在上学上,还愁考不上好大学。

  当然,打土坷垃仗也会出现人员被砸得头破血流或鼻子出血而嗷嗷地哭喊时,就会及时休战,检查伤员伤情,“轻伤不下火线”,等疼劲一过,如无大碍继续开战。受伤人员往往回到家被父母发现伤情时,也不敢说是打土坷垃仗受的伤,只能说自己不小心摔伤或碰伤的,否则弄不好还要挨父母的一顿揍。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真皮实真坚强和真耐揍抗打,心理素质也真过硬,父母有时怀疑也经常拿我们没办法。

  我也曾经是打土坷垃仗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组织者,至今我的额头正中有一处约一厘米长的疤痕,就是打土坷垃仗时出意外撞到大树上留下的人生印记。那是模仿《平原游击队》的情节打的一场战役级土坷垃仗,我这个“双枪李向阳”带领“游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向“鬼子”发起最后的冲锋,“冲啊”“杀呀”……一时“杀声”震天、“弹痕”遍地、“硝烟”弥漫,“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呜哇呜哇乱叫着四散逃窜。在“弹火”纷飞、尘土飞扬中,我快速地冲向一棵大杨树想作为掩体,没想到脚被地上的树枝绊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头直接撞到了大杨树上,额头被撞得皮破血流、脑袋瓜子嗡嗡的,坐在地上好大一会才站起来。本来很精彩的那场土坷垃仗因我这个主角受伤而草草收场,不能不令人感到很遗憾。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多数人会认为打土坷垃仗简单粗野、不讲卫生、不够文明,这是很片面的,因为人们生活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自然的事物之中,而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迷失了自我,才感觉活得身心疲惫。在那缺吃少穿的农耕时代,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在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自然健康地成长,发至内心的纯真快乐的笑声经常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让人感到生活时时处处充满了阳光和希望,既温暖了那贫寒的农村岁月,也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而在衣食无忧、电子产品极为丰富的现代生活里,我有许多年再也没有听到过小孩子那种开心快乐的笑声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历经半百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深刻地认识到,小时候打土坷垃仗磨砺了我坚韧勇敢的坚强意志,培养了我坚实浓厚的家国情怀,锤炼了我团结协作的进取精神,使我勇于面对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我也深刻地感悟到,最普通的土坷垃有了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就可滋养万物,也教会我要用减法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感恩和敬畏,用心感受生活的本质和美好,做一名平凡而对社会有用的人。

(责编:shy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