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中医药针灸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教授王守东,携"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智慧跨越赤道,先后走进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三国,以150余人次义诊、5场文化讲座、3项战略合作,完成中医药文化出海的"破冰"实践。这场被当地媒体称为"银针外交"的公益行动,不仅让非洲民众体验到"扎针见奇效"的中医绝技,更以"康商"理念重塑海外侨胞健康认知,为中非医疗合作注入文明互鉴新动能。
医者仁心:三万里征程书写生命答卷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义诊现场,62岁的中资企业会计艾米丽因五年顽固性网球肘慕名而来。"王教授扎针时像在解谜题,三分钟后手臂竟能画圈了!"她展示的康复视频在社交媒体获赞超2万次。而在赞比亚华侨华人总会,王教授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转化为"办公室养生十二式",让长期伏案的侨胞们惊呼"原来养生可以这么酷"。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津巴布韦卡南加市。当王教授用清宫正骨手法为马赛部落长老穆托洛缓解风湿疼痛时,这位从未接触过中医的老人用斯瓦希里语反复念叨:"Moyo wa Kheri(好心人)"。当地卫生官员见证治疗过程后表示:"这种不用药物就能快速止痛的技术,正是我们需要的替代疗法。"
文化破壁:三场讲座架设文明桥梁
在赞比亚大学礼堂,王教授用"三分钟自测体质"互动教学,让200余名听众秒变"中医侦探";在津巴布韦国家博物馆,他对照《神农本草经》讲解非洲草药,发现当地野生姜黄与《新修本草》记载的"蓬莪术"具有相同活性成分;最震撼的当属内罗毕贫民窟健康课,当投影仪亮起"颈椎病预防六式"时,百余名建筑工人齐刷刷跟着比划,形成独特的"钢筋森林太极图"。
"这不是简单的技法输出,而是东方生命观的跨洲际转译。"全程随行的中国驻非盟使团副代表李明阳指出,王教授独创的"三维传播模型"——将《清宫正骨要诀》转化为短视频教程,把《食疗本草》改编成菜谱手账,用非洲鼓节奏演绎八段锦,开创了文化传播新范式。
制度创新:三轨并进构建合作范式
此次三国行促成三项实质性合作:
数字医疗:与三国侨团共建"中非健康云桥",实现远程脉诊与AI舌诊系统落地;
人才培养:在赞比亚筹建非洲首个"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已纳入当地职业教育体系;
产业融合:联合中国医药集团开发"热带体质调理方剂",将青蒿素提取技术应用于疟疾预防贴剂研发。
"我们正在见证中医药出海从'民间自发'到'国家战略'的质变。"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杜晓晖表示,三国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非卫生合作进入"传统医学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
文明注脚:三阙诗词见证使命担当
随行的文化学者发现,王教授手机里存着三组特殊创作:
肯尼亚站写下"银针越重洋,仁术济苍生",记录首例HIV合并糖尿病患者针药并治的突破;
赞比亚颁奖礼即兴赋诗"四十五载青蒿路,今朝杏林结非缘",回溯从屠呦呦团队到非洲田野的传承;
返程航班上构思"岐黄本是通天术,化作虹桥连友邻",定格中非医疗合作的文明对话本质。
这场持续38天的公益行动,以2000余公里跋涉丈量中非情谊,用5800枚银针刺破文化隔膜。正如王守东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所言:"当非洲草原的晨曦遇见中医子午流注,当马赛战鼓的韵律呼应五禽戏节拍,我们正在书写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范式——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文明互鉴的共生之道。"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将传统医学列为重点合作领域,王守东教授的非洲实践恰逢其时。从"打工人"的电子功德箱到"一带一路"的健康命运共同体,中医药出海正经历从文化奇观到系统变革的深刻转型。这场跨越山海的三国行,不仅留下"银针济世"的动人故事,更在非洲大陆播撒下"康商革命"的种子——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或许正是东方生命哲学对现代文明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