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河头小学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研讨会

2025-11-12 20:16:39  来源:热搜排行榜.中国
分享到:

秋日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洒在老师们围坐的桌面上,也映照在那一本本被反复翻阅、写满批注的《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午三点半,全体教师在办公室开展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研讨会分享活动。

张校长首先发言,她深情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被誉为‘教师的圣经’。它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有的只是一位深耕一线的老校长,对教育最质朴、最深刻的理解。今天,我们不是来复述他的观点,而是来分享,他的哪一句话,点亮了你的课堂;他的哪一个建议,改变了你和孩子的关系。”

担任五年级语文的王老师率先打开了话匣子,她分享了一个关于“后进生”的故事。“书中第76条建议‘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深深刺痛了我。苏氏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过去,我对XX总是机械地重复讲解,效果甚微。后来,我尝试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本有趣的科幻小说,陪他一起读。奇迹发生了,当他沉浸在故事里,眼睛里有了光,为了读懂更多,他识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现在,他虽然不是尖子生,但已经能自信地举手朗读课文了。这让我真正明白,‘点燃兴趣’远比‘填鸭知识’更重要。”

王老师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共鸣。年轻的数学老师权晓琳老师接着说:“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她坦言自己刚工作时常常手忙脚乱。“苏霍姆林斯基用那个用一辈子备课的历史老师的故事告诉我,教师的真正功夫在课外,在于日常不间断的阅读和积累。 当我开始坚持每天读一点书,哪怕是和数学无关的杂书,我发现我的课堂语言更丰富了,更能吸引学生了。备课不再是负担,而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准备。”

骨干教师翟老师将话题引向了深度学习。“我们总在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具体怎么做?书中关于‘思考的学生’的论述给了我答案。比如,她主张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在教《草船借箭》时,不再直接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抛出问题:‘如果那天没有雾或者刮的是北风,故事会怎样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小组讨论异常激烈,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动去查资料、分析文本。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高阶思维训练吗?”

在自由发言环节,会场气氛更加热烈。

……

分享会接近尾声,张校长做了总结。她动情地说:“今天,我听到了太多真实而动人的教育故事。从各位老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经典理论在刘店乡河头小学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对每一个孩子无限深情的爱。这永远不会过时。”

她倡议:“让我们把今天的感动,转化为明天的行动。第一,继续坚持‘阅读滋养’,做终身学习的教师;第二,更加关注‘人的教育’,不只关注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品德、情感和健康;第三,勇于‘把课堂还给孩子’,做学生思维的点燃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供稿:祥符区刘店乡河头小学

(责编:yyl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