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人的记忆里,佩戴香包、五彩绳是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临近,走在西宁大街小巷,民间手艺人售卖的一只只色彩艳丽、造型各异的手工制作香包,为端午节增添了别样的节日氛围。
青海香包花样繁多、观赏性高。最早的香包是填装各种防疫驱瘟草药的药袋,后经不断发展演变,香包不但成为端午节约定俗成的节日标志,而且被赋予了礼仪、社交、装饰等功用。在香包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各地手艺人运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将香包塑造成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在青海各地,有不少擅长绣制香包的手艺人,他们用手中的针线,无声诉说着手艺人的执着。
自孩童时代起,张风兰就跟着母亲学习绣香包,近年来更是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刺绣上。张风兰说,对她而言,香包更像是一个记忆的承载,每次绣香包时,她都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在灯下刺绣的场景。
“传统香包需要设计打样、刺绣、裁剪、成型、钉挂绳等步骤,尤其是香包上的刺绣,有不同的针法和绣法,看上去简单易操作,但刺绣时讲究手要柔软,抽线时要讲究速度,才能保持绣面的平整。”张风兰拿起一个荷包造型的香包,向我们讲述着香包的制作过程,从画图打样到成型,张风兰用了一周才完成。在她看来,虽然机器制作的香包更快、产量更高,但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的香包更有生命力。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张风兰将生活中看到的精美图案都缝制在一只只香包上。在她的工作室里,挂着绣有十二生肖、荷花、牡丹等多种图案和造型的香包。这些精巧的手工制品,也收到了来自省内外的订单。
经过传承和创新的香包,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作为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饰品,香包中蕴含着大家的美好愿望;作为文化产品,独具地域特色的图案和造型,让绣娘们在一针一线中传递出大美青海的文化内涵。
多年来,不断有人上门找张风兰学艺,为了让更多人传承传统刺绣技艺,张风兰创办了刺绣工作室,为喜欢刺绣的人开展指导培训。刘春花就是工作室内的一名绣娘,从2019年至今,刘春花在张风兰的指导下从零基础的爱好者成为一名专业绣娘,刺绣也为她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张风兰还带着传统手艺走进西宁市13所中小学,让孩子们了解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谈起刺绣技艺的传承,张风兰说,如今她的女儿也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她有信心传好“接力棒”,也希望年轻一代绣娘能用匠心缝制出代表青海传统文化的香包,用创新精神传承香包技艺。(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