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村民卞弟弟近日向媒体反映,其2000年承包的百余亩土地因政府开发被征用,但拆迁补偿款拖欠近十年未支付。尽管历经多次信访、媒体曝光及纪委调解,问题仍未解决。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征地补偿程序透明度和公民权益保障的质疑。
事件回顾:百万树木遭强拆 补偿款拖欠十余年
2007年1月,昆山开发区新城拆迁有限公司启动对卞弟弟承包的陆家泾村122亩土地(含65亩银杏林及57亩银杏林)的征迁工作。据其提供的评估报告显示,两处林地共种植银杏树3.7万余棵,直径18-20厘米,经昆山欣杰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评估,补偿金额应逾亿元。然而,树木于2014年清理完毕后,拆迁方始终未支付补偿款。
卞弟弟称,其为种植投入全部积蓄并向亲友借款,至今未偿还债务,还拖欠工人工资数百万元,生活陷入绝境,每逢节假日,面对上门讨债的亲朋和工人,全家人都以泪洗面,失去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多次欲共赴黄泉。2015年起,他多次赴昆山、苏州、南京、北京等地信访,江苏省信访局曾要求昆山市信访局协调处理,但未有实质进展。2021年4月,开发区纪委、规建局及评估公司四方调解后,相关部门承诺“等待结果”,但至今无下文。
争议焦点:评估分歧与程序疑云
卞弟弟透露,开发区已委托新评估公司对同一地块重新估值,但未公开结果。其质疑称:“政府为何不采用原合法评估报告?拖延补偿是否意图压低补偿标准?”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补偿应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若拆迁方单方面更换评估机构且未说明理由,可能涉嫌程序违规。
社会反响:公信力危机与民生困境
2020年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法律界人士批评地方政府“以拖代管”,损害群众利益。网民普遍质疑:“政府征用土地却让百姓承担损失,与‘执政为民’理念相悖。”
值得注意的是,卞弟弟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因征地补偿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部分地方在征收程序、补偿标准透明度及争议解决机制上的不足。
截至发稿,昆山开发区相关部门未就此事作出公开回应。卞弟弟表示,已委托律师准备通过司法途径维权,同时呼吁上级部门介入调查。
法律界人士建议,此类纠纷应纳入“行政公益诉讼”范畴,由检察机关监督地方政府依法履职,避免弱势群体陷入“信访循环”。
征地补偿关乎民生福祉与政府公信力。卞弟弟的十年维权路,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双重困境。在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当下,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公民权益,亟待制度完善与执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