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津药达仁堂集团第六中药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开封市祥符区实验小学,以“岐黄少年行·杏林薪火传”为主题,带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课堂里的“中医小课堂”
宣讲课堂上,张洲老师从“中医药历史渊源”讲到“名医典故”,从“中药材功效”聊到“中医五行智慧”。当讲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著作时,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互动问答环节,小手们纷纷举起,答对的同学捧着中医药文创礼品娃娃,脸上笑开了花——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播进了孩子们的心底。




指尖上的“中药初体验”
“这是千里香,能活血散瘀”“这是紫苏,泡水能解表散寒”……在中药材识别区,同学们围着展台,凑近观察、轻轻触摸、轻嗅气味,听老师讲解每种药材的“模样”与“本领”。


最热闹的当属香囊制作环节:选药材、装囊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药材搭配好,装进专属香囊中。小小的囊袋里,装的是药材,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喜爱。



非遗里的“匠心传承”
原来蜜丸是这么搓出来的!”非遗技艺展示区,传统中药搓丸的手法让孩子们惊叹不已。老师现场演示蜜丸搓制技艺,讲解中药炮制的“慢功夫”;同学们也忍不住上手尝试,指尖感受着药团的温度,体会着老手艺里的匠心与传承——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少年们的触摸中,有了鲜活的温度。



活字印刷里的“文化留痕”
除了中药技艺,活字印刷体验区也围满了好奇的身影。老师先讲活字印刷与中医药典籍传播的渊源——古代正是靠这些小小的字模,让《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医书得以流传。
孩子们兴奋地拿起刻着《本草纲目》中草药介绍的活字,在墨盘里轻蘸墨汁,小心翼翼地排版、铺纸、拓印。当带着墨香的宣纸掀开,一个个方正的汉字跃然纸上,孩子们举着自己印好的中医药主题作品,成就感满满。这一方方活字,印下的是文字,更是传统文化在少年心中的深刻印记。



一堂课、一次体验,让中医药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趣味实践。

岐黄少年行,薪火永相传。愿这些小小的中医药“体验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年轻守护者,让千年杏林的芬芳,在新时代继续飘香!
图片:校体卫艺
编辑:蒿瑞娟
审核: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