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城焕新彩,中医文化筑桥梁
4月21日至23日,国际中医药针灸泰斗王守东教授应邀赴新疆乌什县,出席“2025乌什县中医药传承发展暨杨继洲针灸文化活动启动年仪式”,并作《“不治已病治未病”福佑健康——‘一针行世界’文化传播和临床精粹》主题报告。活动由乌什县政府与浙江省衢州市援疆指挥部联合主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张竣程担任总策划,吸引百余名维吾尔族群众及中医药界人士参与,共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新图景。
历史遗韵与中医智慧交融,千年烽燧见证文明传承
乌什县,古称“温宿国”,曾是汉唐丝路咽喉要道,张骞、班超、玄奘、李白等历史名人均在此留下足迹。境内别迭里烽燧作为万里长城最西端军事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与西域文化的千年对话。活动选址于此,寓意中医药如烽燧般守护边疆健康,更彰显“古为今用、中西融通”的文化自信。
王守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边疆多民族健康需求高度契合,针灸不仅是治病之术,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他现场演示“长效针灸埋线技术”及手法医学在急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其45年临床经验与精湛技艺赢得阵阵掌声。
百人义诊显实效,银针“金术”暖民心
活动期间,王守东教授为100余名维吾尔族同胞开展义诊,运用针灸、推拿等疗法缓解颈肩腰腿痛、风湿痹症等常见病痛。一位七旬老人接受治疗后激动表示:“针灸如神,疼痛立消!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福祉!”
此次义诊不仅展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更以“金针”为媒,架起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情感认同之桥。乌什县卫生部门负责人称,未来将联合衢州援疆力量,在基层卫生院推广针灸技术,培养本土中医人才。
院士寄语树典范,中医药“一带一路”再启航
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通过视频致辞,盛赞乌什县“以历史遗产为基、以中医创新为翼”的实践模式。他表示:“乌什将烽燧遗址与针灸文化结合,为全球针灸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乌什县政府宣布,将以“杨继洲针灸文化广场”为核心,依托别迭里口岸开放机遇,推动中医药文化向中亚辐射,打造“一带一路”健康合作示范区,助力中医技术扎根边疆。
银针穿越千年,文明生生不息
“两千年前,将士戍边卫国;两千年后,银针守护生命。”王守东教授在参观别迭里烽燧时感慨道。从烽燧到银针,从戍边到济世,中医药文化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历史与现实、边疆与世界紧密相连。
此次活动不仅为乌什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以文化为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未来,乌什县将携手衢州援疆力量,让中医针灸沿“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再现古丝路“驼铃阵阵传医道,银针熠熠耀乾坤”的盛景。
新闻背景
• 杨继洲针灸文化: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为中医针灸集大成之作,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 长效针灸埋线技术:王守东教授独创疗法,通过可吸收线体刺激穴位,延长疗效周期,尤其适用于慢性病治疗。
• 别迭里口岸:新疆重要陆路口岸,计划于2026年开放,将成为中吉乌铁路关键节点,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