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峰:以真性情文字安放自己的灵魂 ——读祁阿辉散文集《此心安处》

2025-11-25 11:06:05  来源:热搜排行榜.中国
分享到:

 图片1

 

以真性情文字安放自己的灵魂

——读祁阿辉散文集《此心安处》

    文/张力峰

 

 

当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我们不断向前,当信息的潮水淹没内心的声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真诚的表达,一种能够安顿此心的文字。祁阿辉女士的散文集《此心安处》,恰如喧嚣时代的一泓清泉,作者以真性情为笔,以生活为纸,绘就了一幅幅令人心动的精神图景。

我和阿辉曾经是同事,那段时光都在为《陕西交通报》写稿编稿。对她的认知,我只有一句话:一个将外向与细腻奇妙地融于一身的女性。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她都是最先被注意到的那一个,不是因为她声音最大,笑声富有感染力,而是眼神交流直接而真诚,能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这个房间里重要的一部分。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的外向,让她能轻易地进入任何人的轨道,而她藏于内心的的细腻,则确保了她一旦进入,便能产生深刻的引力与连接。

在这个鼓励人们要么彻底喧哗、要么完全沉默的时代,她选择的是一条更艰难也更丰盛的路:用热情拥抱世界,用细腻理解灵魂。在当下这个高度“标签化”和“效率化”的社会里,这种性格组合,显得尤为珍贵,而这些都可以在她的文字中窥见。

翻开书页,我们看到的不是精心雕琢的文学表演,而是作者与世界的真实对话。小南门早市里高声吆喝的小贩、公路局院子长椅上絮叨的老人、五味十字品鉴甑糕中的爱马仕——这些被常人忽略的生活剪影,在作者的笔下都获得了独特的光晕。作者写清晨小南门早市蔬菜摆放的细节:“这里处处散发着活色生香的诱惑。谁不爱顶花带刺的脆生黄瓜、碧绿鲜嫩的带泥韭菜、红中透粉的水果柿子、枝繁叶茂的长秆西芹、白白胖胖的水萝卜、憨态可掬的大冬瓜、码得整整齐齐捆成一个个小把的香菜蒜苗小葱,马芷苋更是娇俏可爱。”这种对平凡生活的深情凝视,揭示了真性情的最显著特质——对世界的真诚兴趣与尊重。

散文集中最动人的篇章,往往是那些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对风物的描写。在《弯曲的时光》中,作者有这样几句描述:“人留恋什么时节,就希望时间能在什么时节流逝得慢一些,再慢一些。”“时令到了,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前一阵子,几株晚熟的芍药还保留了一点残存的娇艳,在小花园里灼灼其华,招惹了几只蜜蜂来回吮吸。春红一场,对一朵花来说,生命就此圆满,忙碌的蜜蜂为红颜做了见证。”还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还未来得及细细欣赏,却总在一阵风或者一场雨之后,急急地调落,干枯或腐烂,终至化为尘泥,令人唏嘘。”这到底是在写季节、写花草,还是在写人生?阿辉不试图扮演一个说教式的完满智者,而是把她想要表达的思想掩藏在风物描写中,这种真实反而产生了惊人的共鸣力量。

真性情的书写,本质上是一种抵抗——抵抗这个时代的情感荒漠化。在社交媒体鼓励我们表演完美人设、消费主义诱使我们用物质填补空虚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观察生活、记录感受,已经是一种难得的修行。《年上,塬上》,她看到了什么?《一些草木》,她想到了什么?《老爹记事》,她感悟到什么?都在阿辉的文字可以找到答案,而这样的文字本身就在对抗着当下的即时性与碎片化。

将文字表达作为“此心安处”,意味着写作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成为一种存在的方式。阿辉描述自己的写作状态:“台灯暖黄色的光弥漫在斗室,此刻的心境是诚实坦荡的,那就信手写几句吧。至于时间是否会在今夜稍作停留,在停留处弯曲,或者流向别的地方,只有时间自已知道。”读这样的句子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笔的优美,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舒展与安宁。

真性情的书写,首先是对抗生命异化的温柔抵抗。当现代生活将人不断功能化、工具化,当真实在滤镜美颜后面目模糊,坐下来安静地写下一段文字,记录当日窗前光线如何漫过茶杯,回忆童年巷口叫卖声的悠长,便成了重新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这种书写不追求宏大的意义建构,只是诚实地面对内心的每一次颤动——或许是地铁里看见年轻母亲轻抚孩子头发时的动容,或许是深夜加班回家,看见便利店灯火通明时莫名的慰藉。这些细腻的感受如同生命的年轮,标记着我们真实活过的痕迹。

更深一层看,真性情的记录创造了属于普通人的历史。正史记载重大事件与风云人物,而这些散文随笔却忠实保存了生活的质地、时代的氛围、普通人的悲欢。数百年后,人们若想了解这个时代普通人如何爱过、痛过、生活过,这些文字或许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加真实动人。它们像是时间的琥珀,将最平凡却也最珍贵的生活瞬间凝固其中。

在精神漂泊成为普遍处境的今天,真性情的书写更提供了难得的“此心安处”。外部世界变动不居,社交媒体上的人设精心雕琢,只有在自己诚实的文字里,我们才能摘下所有面具,安放那颗或许疲惫、或许迷茫,但真实无比的心。写作于此不再是技艺的炫耀,而成为自我疗愈、建构意义的精神家园。当每一个作者在描述自己如何在失眠夜起身记录思绪,称纸页为“最耐心的倾听者”时,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个现代人通过书写寻找灵魂栖所的努力。

真性情的记录所以珍贵,不在于文字的华美,而在于它对抗着这个时代的遗忘与虚无所做的努力。每一个真诚记录生活的人,都在为这个时代保存它最容易丢失的温度与质感。这些看似微小的记录,实则是为浮泛的时代系上了一条条锚绳,防止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彻底迷失。

阅读这样一本充满真性情的散文集,获得的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唤醒我们对自己生活的重新审视。在这个讲究效率、追求成功的时代,能够慢下来感受生活、诚实地面对自己,已经是一种奢侈。而这本散文集恰恰提醒我们:真正丰富的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用心感受的此时此刻;真正的安宁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真诚书写的字里行间。

合上书页,我们不禁开始留意起曾被忽略的日常细节——早餐时阳光穿过窗帘的角度、通勤路上陌生人的微笑、深夜读书时台灯投下的光晕。我们开始意识到,真性情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的能力;此心安处不在遥远的别处,就在我们真诚感受、诚实表达的每一个当下。

愿我们都能如阿辉一般,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真诚,在书写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此心安处”。因为唯有真性情的流露,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在文字中生根,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作者张力峰系陕西省交通厅宣教中心主任、陕西省交通作协主席、《陕西交通》总编。)

(责编:zhh0811)